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协领导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协商议政,部分省政协常委、委员和政协参加单位等深入调研摸实情,靶向问计出实招—— 合力绘就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新画卷
信息来源:联合日报   发布日期:2023-09-27 08:37  浏览量:

坚持守牢安全底线,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王建森常委:

提高设施蔬菜生产和供给能力

设施蔬菜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用工成本逐年升高,成为制约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建议:

优化布局规划,引领设施蔬菜产业有序发展。坚持重点推进和普遍提升相结合,重点支持蔬菜生产大县加快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适度规模的蔬菜生产专业园区、专业镇(街)。

稳定生产规模,夯实设施蔬菜发展基础。省市合力支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科学布局建设“菜篮子”保供园区,加大对老、旧、小等低效设施的改造力度,巩固提升蔬菜主产区基础装备条件。

提升装备水平,促进“农艺、农机、设施”深度融合。引进综合性状优良、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品种,推广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装备,创新优化适合机械化作业和现代蔬菜生产方式的新型设施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健全流通体系,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加强设施蔬菜主产区产地市场建设,强化产销对接,做强做实产销联盟。强化信息服务,合理引导安排蔬菜生产经营,加强自然灾害信息预警推送。

强化要素支撑,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指导服务和标准化管理,提高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品牌推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推广模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

王昊委员: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集聚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为此,建议:

进一步夯实工程基础。科学调配使用有限水源,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加快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大力发展田间节水工程,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科学确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模式。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措并举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支撑,积极发展精准灌溉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加强农田灌溉智能控制信息化建设,采用自动测控技术量测设备,实现科学配水。注重节水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

多渠道挖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利用多渠道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流程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和引导承包经营高标准农田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筹资投劳。

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农田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通过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方式,“两手发力”建成“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力

济宁市政协:

多措并举推进种业振兴山东实践

立足我省优势,加强顶层设计规划。抓好《山东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科学制定优势特色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品种布局和规划。着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国家级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种业产业园,形成集繁育、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种业集群。

提升科技含量,优化育种创新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围绕“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抢占生物育种高地。加强产学研企交流合作,力争每个优势特色产业至少引进建设1个高水平科研院所。鼓励育种单位积极申请院士工作站,重点开展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成果转化。

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企业商业化育种与公益性科研支撑相结合,加快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力度,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具有优势技术和产能输出的种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

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种业要素保障。建议成立省种业联盟或种业协会,整合优化种业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用地政策落实,实施生产标准化战略,加大种业振兴资金投入,提升种业加工整体水平,供种保障能力。

万书波委员:

全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建议:

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基础研究持续扶持机制,对基础性研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大种质创制和关键技术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在育种场、繁育基地建设等土地利用方面给予优先审批、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分层次培养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探索多形式的产教融合、人才共育模式。引导科研单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在引进博士或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兼顾对优秀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引进培养。引导企业完善对引进人才的利益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引进人才待遇水平。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建立科技企业后备资源库,实行分层次的科技企业遴选制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激励、科研基地建设等手段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努力打造高质量的科研团队,提升自身科研硬实力。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企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细化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激励、相关岗位管理评价、科研人员流动等方面的政策要求,消除科企合作的后顾之忧。

坚持全环节覆盖,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王新春常委:

发挥铁路行业优势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铁路运输服务体系,提升铁路运输服务保障水平。优化铁路运输产品有效供给,全力满足运输需求。增强铁路物流服务保障能力,结合需要将铁路货场建设成为城乡区域货源集结中心。创新铁路支农惠农服务举措,协同整合区域运输资源。

健全铁路建设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山东”。推进铁路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人文绿色和智慧建设水平。创新推动铁路沿线地区站城融合发展,使铁路和沿途乡村共同构成一条绿色生态线。

健全铁路帮扶服务体系,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以产业帮扶助力培育支柱产业。助力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托养托管、产品代销等方式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以人才帮扶助力增强内生动力。探索开展线上、线下支教帮扶相融合的教学培训,促进当地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和致富技能提升。以文化帮扶助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铁路文艺宣传优势作用,协同地方政府增加帮扶地区文化产品供给。以生态帮扶助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养老、教育、医疗、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组织帮扶助力治理体系建设。强化驻村第一书记党建帮扶,配合地方政府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

张长峰委员:

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培育适量的可延伸至农村的物流运营主体。地方政府可制定支持县级中心、乡镇、村级站点建设的优惠政策,对于有发展潜力的运营主体给予一定的创业扶持。大力培育特色农(产)业运营主体,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物流企业为特色农业提供配套服务,整合有关企业力量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根据县域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创新金融产品。

坚持因地制宜和创新发展,在县级层面强化资源整合。整合优化县域快递物流企业的末端网点,针对上行物流,根据县域主导产业构建不同类型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针对下行物流,在县域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尝试物流信息系统的末端物流信息的共享,在县级层面实现物流服务权限的“黑匣子”式转移。

优化发展要素的资源配置,构建物流产业生态体系。完善农村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或管理专门机构。搭建以特色农产品乡镇为基础,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重点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科研能力的“三高”人才。

坚持全产业链升级,增强农业产业发展韧性

徐青峰常委:

为我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提质赋能

为品牌成长壮大再赋动能。突出一品牌一策略,做到精准支持。对已经做起来的品牌,向国内、国际优质品牌对标,培树优品、建成精品;对有发展潜力、亟需助力的已有品牌或新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我省成功品牌建设经验、做法的凝练、挖掘和推广。

为品牌做优做强再聚势能。突出山东及山东人厚道、实在的品质,以“厚道鲁味”或“实在鲁味”进行品牌创意和内涵挖掘,集聚要素资源全面打造,跨区域跨省进行推广,通过省级品牌的整合引领作用,为我省品牌强农战略汇聚起强大的势能,打造农业品牌建设的“山东样板”。

为品牌做精做长再挖潜能。一个区域农业品牌要长久做好,品质是基础,宣传是助力,创新是出路,监管是保障,营销是关键,需要多方、多领域、各环节协同发力才能做精、做实。相关产业与品牌加强与专门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充分地研究和发掘产业、产品及品牌潜能,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竞争力和与消费者之间的粘性,共同努力推动农业品牌向高端化、差异化、持续化发展。


宗剑飞常委:

构建全产业链条 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链接成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推动农业从抓生产向抓链条、从抓产品向抓产业、从抓环节向抓体系转变。

在上游,积极变革农资生产供应方式和农产品生产方式,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建立农业智库,为农业种植提供精准的服务和指导,逐步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培育多元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在中游,大力推进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发展高地。培育链主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联农带农,推行“企业+村集体+农户”合股经营模式。推动深加工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硬件保障。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利、电力等设施保障。

在下游,重点开发多功能、多元价值的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一体化物流网络,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大型智能化仓储配送设施,发展和推广农产品原产地加工直销模式。制定品牌营销战略,通过线下展会、线上直播等营销方式,增加品牌与消费者的粘性。催生乡村产业新动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绿色价值转化。

坚持资源利用集约高效,推进农业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工党山东省委会:

加快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新型种养关系,取得了较好成效,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建议:

合理规划种养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测算全省畜禽总量和各类畜禽数量,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区域内种植、养殖规模。有效结合各地气候变化、土质特点、水源特征等因素,依托当地高产农作物,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种养结合项目。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加强种养结合循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手段粉碎农作物残余用作畜禽养殖饲料。改良粪肥处理方式,将固液混合状的粪便加工成固态且气味小的有机肥料。做好种养废料处理,最大化实现种养结合循环体系。

确保粪肥质量安全,杜绝还田二次污染。强化有机肥标准管理,加强对养殖主体的考核监督,建立粪便资源化利用台账。建立全链条粪肥还田利用监测网络,根据监测结果研发和推广重金属、抗生素减量化环保技术。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助力产业健康发展。持续抓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和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机肥补贴政策与补偿制度,推动并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种养一体化、种养机械化发展,提高种养质量。

致公党山东省委会:

打造高效节水农业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改善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完善水源、泵站、蓄水池等基础灌溉设施,加强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工程建设。加大田间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喷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节肥、降耗技术。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建设智慧化节制工程并强化供水统一调度管理。

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农业高效节水革命。建立节水农业发展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农灌计量设施,应用雷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健全节水激励、责任考核等机制,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实施财政以奖代补政策,形成农业节水多元投入。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用好政府债券和土地出让收益使用政策,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明晰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健全节水设施管护体系。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坚持“建管并重”,推动农村社区用水能力建设,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探索建立农民用水协会、井长制+协会、承包租赁制等多种运行管护模式,确保建成的节水灌溉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 网站访问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