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协领导

广泛汇聚起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信息来源:联合日报   发布日期:2023-09-11 07:28  浏览量:

省政协主席葛慧君指出,“政协之责是协商之‘责’”,“抓住了协商民主,就抓住了‘主责主业’”。为充分发挥《联合日报》宣传矩阵在“鲁力同心”宣传平台中的重要载体作用,本报自即日起推出“协商建言”专版,积极宣传报道全省各级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调研报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全方位展现的协商建言这台“大戏”。首期刊登省政协围绕“进一步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调研形成的调研成果。


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增长、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引擎,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双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扩就业、促创业的重要着力点。多年来,我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位居沿海省份前列,但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看,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我省历史最高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省政协围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截至8月1日17时,已有115名委员提出意见建议186条。

委员们认为,我省服务业占比、贡献率偏低,从整体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省服务业传统行业占比偏高,新业态培育比较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快,生产性服务业支持能力不足。制造业基础较好,但由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不够,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企业竞争力不够强。我省服务业规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2022年中国服务业营业收入500强企业排行榜中,我省仅2家企业进入前100强。民营企业发展滞后,且大都是传统领域。三是平台和载体能级不够高。平台企业和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我省这方面差距较大。2022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百强,我省仅海看网络科技一家入围。不少地方文旅资源丰富,但设施不配套,城市功能不完备,缺少标志性重大文旅项目、名片性重大活动,“必游”“必看”“必购”的旅游消费场景不丰富,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缺乏新的增长点。四是政策支撑力度不够大。自2013年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没有制定系统的、全面的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盯得不紧、抓得不牢。五是服务业开放水平亟待提高。2021年,我省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仅为60.5%;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近年来,国家分3批支持11省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山东不在其列。针对问题,委员们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主动应变,提升服务业战略定位。当前,我省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和先进省份成功实践,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主动力,是推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事关强省建设全局。要主动适应发展阶段的演进,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把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决心,切实增强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深化研究、创新政策、优化服务,构筑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强大动力。

二、系统集成,制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我省应聚焦发挥人口大省、消费大省优势,以扩大内需为导向,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性方案,明确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的具体任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业态的重点领域,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生态优化、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双升级”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增加就业和赋能创业的工作目标,更好发挥推动我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行动”计划,并围绕文旅服务、消费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制定专门性政策措施,形成“1+X”的政策矩阵,统筹力量、全面推进。同时,要加强政策跟踪分析,建立动态调整更新机制,确保政策的时效性和引领性。

三、强本固基,打造“雁阵式”服务业企业集群。加大领军企业培育力度,在科技服务、数字信息等领域开展服务业领军企业认定工作,完善吸聚总部型企业的优惠政策。择优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服务业企业,扩大服务业中型企业数量。借鉴制造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模式,开展服务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实施平台型企业倍增计划,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平台型企业。实施服务业企业品牌培育计划,出台支持服务业企业独立、主导、参与相关标准制定的奖励措施,放大品牌效应和标准引领作用,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整合相关部门的各类资源,按照行业的类别,分别给予定向扶持,牵头落实并督导现有各类政策落地。

四、扬长补短,构建现代服务业开放格局。要认真研究国家关于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具体要求,对标对表先进省市,找准我省的短板、弱项,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行动,争取早日纳入国家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行列。加强对国家自贸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的跟踪研究,争取在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尽快复制推广。参照先进省份成功经验,制定支持服务业领域“双招双引”的优惠政策,招引知名跨国公司、国内企业在省内设立企业总部,培育壮大我省高端服务业领军企业,吸引高端服务消费回流,力争服务业利用外资和服务贸易总量实现新突破。整合资源和政策,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中心城市主城区、产业发展集中区和重点服务业园区,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一批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的现代服务集聚区。

五、融合共生,强劲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山东制造业实力雄厚、农业基础坚实,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应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针对信息技术、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建立完善“链长+链主”推进机制,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条;组织开展融合发展试点,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新路径,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培育一批优秀服务机构。融入数字大潮,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在线研发、数字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在线新经济。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涉农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为农服务产业,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不断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价值链。

六、多措并举,做好服务业升规纳统工作。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五经普”工作,扎实推进服务业企业纳统工作。建立“四上”“准四上”、种子企业库,制定梯次培育规划,靶向培育,确保新增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加强调查研究,找准企业不愿纳统的症结所在,加快制定吸引企业纳统的政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统尽统。开展头部制造业企业服务板块分拆工作,通过政策、统计引导支持大型企业剥离服务业务,成立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进一步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创新,研究制定“一张表”的统计机制,从制度源头上解决服务业统计“错统”“漏统”等问题;加强对新兴服务业统计制度的研究和实施,完善信息服务、服务贸易等新兴服务业指标设置及统计体系,推动更多企业进入纳统范围。


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


围绕“推动信息服务业做优做强”要求,省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重点企业实地调研,并依托山东通“有事多商量”协商平台,组织开展了建言献策活动。委员们认为,应坚持以互联网平台建设为牵引,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要着眼培优育强“大平台”,在强化机制保障、产业支持、底层支撑和生态优化上下功夫,为其拓展空间、借力跃升提供坚实支撑。

一、优化机制布局,汇集发展合力。在认真落实链长制基础上,针对相关厅局部门各管一摊、力量分散、权责不清等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职能权限,设立服务专班,明确职责任务,建立集成高效的推进机制。应抓紧出台相关规划、实施办法等,引领新时代我省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树立统筹推进和定向突破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在积极做强工业服务、做优农业服务前提下,重点向生活服务领域发力,特别是要在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方面加速追赶,补齐产业短板。

二、贴近产业发展,拓展做强空间。立足我省工业互联网先发优势,构建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的微服务资源池;高标准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持续开展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行动,让信息技术服务在赋能制造业提档晋级中得到提升。发挥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数字化生产的引领作用,提高信息技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参与度。促进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两网融合”,推动制造业品牌与制造业产品“双品共塑”,前端从细分市场上发力,开展消费地标打造专项行动;中端深挖文化元素,促进文化元素与消费商品有机结合;后端发展消费品的关联服务,让信息技术服务在开发增值服务、提升商品利润中大展身手。

三、聚力关键环节,夯实基础支撑。应坚持问题导向,聚力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持续强内功、提能力,夯实信息技术服务发展“底座”。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为重点,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立足工业制造固有优势,推动虚拟现实、生成式设计等技术尽快普及。建立集RPA自动软件、基础软件、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于一体的本地化服务体系,集群出征,抱团竞争。高度重视数据在信息技术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济南超算中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统筹全省各类数据中心,扩容算力集群节点数量,提升信息基础服务能力。

四、强化要素保障,做优发展环境。顶格落实国家对软件企业的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认真执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资金奖补等政策,鼓励软件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股权投资、知识产权运营等产品,满足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实施开放的信息技术服务型人才政策,造就一批具备战略视野的“数字鲁商”;探索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鼓励相关企业和专业机构开展业务培训,培育一批复合型“数字工匠”。建立完善统计监测与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推动电商产业获得新动力


围绕促进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省政协组建课题组,深入调研,详细了解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政策需求。委员们认为,因优势产业与电子商务结合不够紧等原因,我省电子商务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推进我省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强优势产业融合、做大做强电商平台、堵漏洞引增量,推动电商产业获得新动力、打开新局面。为此,建议:

一、推进电商平台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建议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等方式,整合省内现有中小平台企业和部分规下生产企业,成立集商品网络销售和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规上电商平台。围绕“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打造和推广,开展直播分享和在线互动,积极打造场景运用、内容宣介和兴趣引流。积极引导我省直播电商针对具体消费群体和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选择电商带货产品。加强特色直播基地建设。指导各市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建设直播电商基地。

二、加速发展跨境电商,提升对外进出口贸易额。一方面,加强独立站建设;另一方面,用好第三方平台。进一步提升海外仓运营水平。适应“跨境电商+海外仓”新模式新要求,采用自建、合建、租赁等方式加强海外仓海外运营中心建设。引导海外仓采取前展后仓、前店后仓和体验店等模式积极融入境外零售体系,推动实现仓储、配送、营销、售后等“一站式”服务,解决跨境电商出口“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山东省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外贸企业和公共海外仓搭建信息对接、交流合作平台。

三、坚持供应链统一管理,打造工业互联网大生态。建议依托我省有优势、有条件、创新能力强的国有企业,尽快组建成立大型互联网平台,巩固和抢占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和进出口市场。加强我省特色行业平台建设,以61家省级重点平台为基础,培育一批国家级储备平台。加强传统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为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数字化采购体系,实施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提供定制化、集约式仓储物流和快递服务,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优化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四、强化要素供给保障,为电商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尽快改变我省电商物流各市分散配置的现状,根据电商集群分布情况,在青岛、济南、临沂规划布局省级快递物流枢纽,归集周边各市物流资源,化零为整形成规模优势。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院校开展系统电商直播人才培训。联合直播电商平台开展“人才共育”,对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强化实用性培训。支持电商企业吸引外地优秀直播人才,给予相应补贴,落实人才落户和人才安居政策。探索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贷款模式,引导中小电商企业加入区域“云仓”,依托“云仓”生成的供应链数据(仓库的数据、平台的流水数据等),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授信贷款额度。推动本省银行加强与大型平台授信合作,用好“齐鲁电商贷”,创新推出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电商贷产品。

(本版稿件由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提供)

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服务业是链接科技与产业的重要领域,是提高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力量。省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实地调研,委员们提出,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科技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规模、质量和效率,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营造科技服务业发展新环境。立足新发展阶段,从新的战略高度,加快制定我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和规范全省科技服务业发展。针对科技服务企业,推出税收减免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税负,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出台鼓励知识产权进场交易支持政策,让知识产权交易“动起来”、转移转化“活起来”、科技成果“用起来”。外引内培,集聚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各级各部门制定的人才计划对科技服务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战略执行、经营管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科技服务职业经理人。借鉴先进省市经验,鼓励高校设立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领域的学院,或设置科技服务学科专业,为我省培养科技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健全科技服务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单位各类人才在科技服务领域创新创业积极性。紧扣科技服务业发展新特点,对现有科技服务业标准体系进行优化,引导全省科技服务业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抢占科技服务细分领域新赛道。抓住用好数字变革新机遇,推进科技服务数字化,推动科技服务从线上线下相结合向线上全流程服务转变。充分发挥开放源代码社区、社会实验室、创新工场等互联网平台作用,为创客提供项目孵化服务。支持发展竞争情报分析、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研发信息资源保障。支持科技服务机构运用数字技术,挖掘有效服务需求,加快服务产品迭代升级,提升精准服务能力。鼓励科技服务企业积极“走出去”,创新云外包、众包等跨境服务和交付模式,提高技术服务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高端业务承接能力。

三、创新服务机制模式,实现科技服务业发展新突破。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集聚培育高水平科技服务业。构建配置优化、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体系,提升大型仪器设施创新效能。加强政府引导,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跨区域、跨行业整合,推进检验检测机构以资产、人员、设备等资源为纽带进行横向、纵向整合,建立门类齐全、服务高效的综合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鼓励大企业、产业组织、个人资本参与科技服务业。扩大对初创期科技服务企业的信贷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开发投贷联动产品加大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专利权、商标权、股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规模,对于产生的评估费用给予相应补助。加快山东科技大市场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聚集,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科技资源、需求、资本有效对接、配置、转化,形成辐射全国的创新资源汇聚新高地。鼓励山东齐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创新优化服务,高效对接国内外专利数据资源,实现“线上大平台、线下大市场”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知识产权服务。

促进环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环境服务业包括环境监测检测业、环境治理业两个子项,约占全省生态环保产业的五分之一,是国民经济中体量较小但很重要的类别。省政协组织实地调研,形成了关于促进环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为做大做强我省生态环保产业提出了建议。

一、聚焦废物资源化利用,打造我省优势特色生态环保产业园区和集群。聊城信发集团每年产生1200万吨工业固废,均被“吃干榨净”,在实现零废的同时增收100多亿元。滨州魏桥利用废旧铝材发展再生铝产业,能耗仅为电解铝的2.9%。我省年产工业固废2.5亿吨,历史上的堆存量尚无精确统计,仅铝业废料赤泥堆存总量就有3.5亿吨。每年大量新生的以及历史上堆存的巨量固废,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以利用,垃圾焚烧发电、地沟油制作生物柴油、利用每年成灾的浒苔生产海藻生物肥料和功能型海洋生物制品,等等,将打造数千亿级规模产业链。

二、超前布局低碳服务业。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我省作为最大的碳排放省份,宜超前布局,抢占先机。我省碳交易总额占全国的53%,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捉利用项目,率先开展了碳监测试点和碳排放减量替代,下一步要保持优势,建立降碳减污一体化的监测体系,扎实提升碳排放核查质量,力争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在山东首设碳汇认证机构以抢占碳服务空白区,首创碳足迹标准以应对欧盟碳关税冲击,持续强化低碳服务业。

三、组织生态环保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交流。一是排出优先序,聚焦解决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材料、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我省企业生产的吸附锂电池隔膜和化学制药业氯性气体的“特种活性炭纤维”成为全球四大供应商之一、国内唯一供应商、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另一款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的关键零部件“分子筛转轮”拥有国内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充分体现了核心技术对于市场份额的决定性作用。二是组织绿博会等多种形式的生态环保产业成果交流。比如以火法取代湿法提金工艺,可实现含氰危废零产生,以生物膜技术替代活性污泥处理技术,可节约80%的用地,这样的实用技术可以组织展示交流。

四、出台支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将碳排放权、排污权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借鉴外省废钢采购模式及税务监管方式,提高废钢业务税收地方留存比例,以增强我省废钢利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利用工业固废制作绿色建筑材料、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定比例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建议给予财政补助。探讨引入市场机制,将目前的补助浒苔打捞,调整为补助浒苔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按照政府定价收购浒苔,以培育新的环境服务业态,增加就业和税收,提高财政投入效益。

五、建立生态环保产业纳统和月度分析制度,强化宏观指导。建议有关部门开展“生态环保产业”纳统工作,进行常态化月度分析,使之全面、准确、及时反映产业发展态势,以利于宏观决策和咨询服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 网站访问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