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议政建言

厚植文化沃土 盛开“似锦繁花”
信息来源:联合日报   发布日期:2024-08-06 08:40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作为文化大省,深耕齐鲁人文沃土,释放文化“两创”力量,是新时代山东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扛牢的使命担当。

为助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根据省政协党组部署安排,省政协副主席林峰海带队,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成立调研组,围绕“建强文化文艺新鲁军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赴省内外实地调研,并召开省直有关部门和专家研讨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深入研讨交流,为绘就“群贤毕至”“繁花似锦”的文化事业发展新图景聚智聚力。

分行布白有章法

顶层设计犹如分行布白,对于书写文化强省建设新篇章至关重要。

调研发现,我省文化事业发展在资金保障、人才引育、数字赋能、精品创作、非遗活化等方面还存在瓶颈。站在蓄力跃升、积势蝶变的时代风口,山东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解锁创新“密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推动文化强省建设驶入“快车道”。

文化强省建设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唯有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才能更好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孙录宝常委表示。

然而,现实中,文艺创作梯队层次衔接不够,地方戏曲、文物考古、非遗专业人才紧缺,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把根留住”,“孔雀”南飞北走时有所闻。

针对这些问题,常委们建议,应研究探索新举措,激活人才引育“一池春水”。如用好用活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的柔性引才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和名师大家来鲁兴业;建立优秀文化人才专家库、人才分类项目库,遴选顶尖人才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改革创新签约作家、评论家制度,探索实行艺术家工作室制、签约制、招聘制等,培育高水平创作人才;建立非遗传承人、传播人、研究者等人才矩阵,构建多元化育才模式,实现非遗传承“老、中、青、幼”有序衔接。

除了提升人才引育“集聚力”,大家认为,还应激发文化机构“内生力”,增强多元投入“支撑力”,优化数字赋能“驱动力”,“四力”并举,构建起“四梁八柱”,合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多点开花”。

精雕细琢绽芳华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是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基石。在徐青峰常委看来,文艺成就的衡量,最终要看作品;铸就齐鲁文艺高峰,需要文艺精品来标注。

然而,调研发现,我省文艺创作仍存在陈陈相因、缺乏精品的现象。具体而言,艺术创作理念相对陈旧,舞台表现时代感、科技感不强,吸引力感染力不足;文学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工匠意识”有待提升,与群众认同度尚不匹配,难以形成市场号召力、影响力。

对此,常委们建议,文艺创作要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引导文艺家、作家重心下移,以“群众语言”“生活视角”切入,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同时,要坚持统筹为要,强化省市一体、协同合作,深度策划一批重大历史、重大革命、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项目,推动文艺创作有“高原”更有“高峰”;探索重大文艺创作“揭榜挂帅”机制,打造一批见筋骨、高品质、有流量的精品力作。

“要注重科技赋能,推动文艺创作和舞台艺术的形式、内容、模式创新。”马卫红常委的建议引发了共鸣。大家认为,应推动戏曲、影视等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以互动式数字演播、VR沉浸式观演等形式,扩大受众群体,提升艺术效果。此外,可以整合城乡各类空间资源,利用特色街区、旅游景点、网红打卡地等打造演艺空间;积极对接院线,组织优秀剧目开展全国巡演活动,持续提升优秀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

海岱遗音传新韵

山东是文物大省、非遗大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责任重大。近年来,山东文物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卓有成效,博物馆总量和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等6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4家企业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

但调查显示,我省博物馆宣传展示渠道单一、狭窄,活化利用处于相对保守状态,非遗与现代生活连接方式和路径不够丰富,一些非遗项目传承困难,活态展示还有差距。

对此,董美琴常委以擦亮“海岱考古”文化品牌为切入点,提出在构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基础上,突出活化利用,扩大交流互鉴,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常委们建议,可以借鉴河南省文物活化利用做法,建立文物数字资源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开展重要文物、精品展览、珍贵馆藏文物的数字场景再造和线上展览展示,以更生动、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文物走出“一亩三分地”,真正火起来、潮起来。

焕发文物新生机的同时,着力激发非遗新活力。大家认为,应突出活态传承,以“非遗+”传播方式,将戏曲、民俗艺术等非遗文化融入课堂、企业、社区,让非遗元素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烟火味”里生生不息;发挥网格员、外卖员等作用,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工业遗址等巡查普及,使之成为文化遗产的观察员、守护人,延伸保护传承触角;推动非遗与文创、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笔底春风入万家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归根结底是为了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常委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山东坚持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每年组织小戏小剧“大擂台”活动1千余场,线上线下参与群众300余万人次,文化惠民活动达35万多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稳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文化场馆自我“造血”功能还不足,难以有力保障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开展,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环节还存在短板,协同不充分,供给待完善,大众数字文化需求尚难满足。

对此,杨晓刚常委以山东美术馆为例,提出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以消费体验为目标,以特色时尚为重点,提供“一站式”文化艺术服务。

常委们认为,应创新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及时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变化,提高文化惠民服务供需匹配度;借鉴杭州市萧山区“文化管家”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带着资源“下沉”,让老百姓享受一揽子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优惠补贴方法,鼓励以知识奖励、积分兑换等方式获取门票,对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实行“一证通”。

在提升服务效能方面,大家建议,应深化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加强巡演、品牌推广和常态化机制建设,让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推进演出、讲座、公益电影等不同文化服务内容配置,打造“营养均衡”的文化盛宴。与此同时,拓展服务空间,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真正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366*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地址:济南市泉城路73号 邮编:250011    
鲁ICP备05038982号 网站访问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