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智能家居
成为家居生活的主流
李鑫
随着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人与家居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联通互动。智能家居集成家居、家电、照明、安防等系统,对设备实施智能化控制管理,使人居环境更加安全健康、绿色舒适,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个性化追求,从而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从生产销售实践看,释放绿色智能家居消费潜力还面临不少困难:一是多样化供给能力相对偏弱。满足大众的高性价比产品不够丰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更好满足。二是绿色家装产品市场应用动力不强。既存在用户对传统内装的路径依赖,更主要的原因是价格偏高,学校、养老、医疗、商超等公共场所使用无醛人造板产品的比率较低,绿色家装产品推陈出新存在难度。三是消费者更新换代意愿偏弱。整体消费需求不旺,对于价格偏高的绿色家装和智能家居等大额消费更加谨慎,而且家具、家电等产品体积较大,部分产品预装内置系统,存在更换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等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更新意愿。但也要看到,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智能家居消费有望复苏扩容。为此,建议:
一、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大众市场需求。在当前安防、语音、网络、影音、窗帘等智能家居主打产品基础上,支持家居企业开发更智慧的产品、更多元的场景、更绿色的家装,使绿色智能家居从高净值人群的私宅逐渐推广到普通人群的楼宇。针对高净值人群的高端消费需求,以天然植物原料、无醛为核心,提出全场景健康空间系统解决方案,开发全屋定制智能家居产品。聚焦90后主力消费群体的便利精致需求,开发网红爆款产品,创设生产车间参观走道、产品效果展览馆、线上样板间、未来生活体验馆等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出VR虚拟体验,提供消费引导。围绕庞大的银发群体消费“蓝海”,把家庭机器人、护理设备等纳入智能家居产品范畴,开发流程简单、操作方便的服务产品,满足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刚性需求。同时,面对日渐增多的租房市场需求,开发价格实惠、灵活拆卸、方便搬运的智能家居产品,满足租房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家居追求。
二、创新营销模式,激活居民消费动力。充分发挥生产、销售企业主体作用,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推出消费活动,常态化开展“绿色消费节”“绿色智能家居展”,宣传推广绿色智能家居产品,提高消费者对新生活的感性认知。鼓励生产、销售环节加大数字营销力度,推动智能家装样板间进商场、进社区、进平台,推广以直播达人为载体的数字商圈体验服务,通过小红书、B站、抖音、直播旗舰店等引流造势,使消费者感受到绿色智能家居的真正价值。探索实施绿色智能家居消费享受个税抵扣、住房公积金提取的落地措施,允许旧房装修、厨卫局改、适老改造等享受以旧换新专项补贴,支持二孩三孩家庭享受家居消费优惠服务,鼓励女装品牌与智能衣柜一体销售、循环利用,激发多方面多层次的消费活力。
三、制定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加大投资、研发等政策支持力度,对绿色智能家居重点企业的技术引进、设备更新、光伏一体化厂房建设等,给予财政奖补、税收减免等支持,确定最迟兑现时间。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聚焦智能产品互联互通、植物漆研发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共性技术问题。加强省级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智慧化改造。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审批便捷、成本较低的资金支持,探索在新建高品质住宅、保障性住房、旧城改造等方面开展智能家居试点,推动智能家居成为住宅交付的必要配套,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绿色、更舒适的家。
加快跨境电商平台产业发展
打造国内国际贸易双循环战略新格局
烟台市政协(发言人:于永信)
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传统贸易模式,成为中国外贸增长和消费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山东是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激励政策,释放跨境电商巨大潜力,使跨境电商成长为山东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尖子生”和“利器”之一。然而,在面对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缺乏全国性知名跨境电商龙头企业,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电商品牌建设有待加强;跨境电商交易面临不同货币、不同付款方式和汇率变化等问题,亟待完善安全便捷的电子支付手段;相比兄弟省市,我省陆海空三向运输通道物流配套相对不足,加速提升现代物流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十分迫切。同时,多数县市区面临复合型、实践型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难题。为此,建议:
一、打造国家跨境电商品牌,扩大“好品山东”的品牌影响力。一是充分利用我省16市均是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优势,提升完善跨境电商线下产业园服务功能,吸引外地高端跨境电商企业向园区聚集,建设山东省跨境电商标杆园区,共同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二是引导卖家明确产品发展方向和产品定位,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商标,讲好品牌文化故事,培养卖家专业品牌运营能力。三是引导跨境电商企业主动进军国际市场,开展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吸纳其新理念、新技术,共同打造国际品牌新产品。四是鼓励跨境电商公司从消费者需求入手,有效地进行业务管理推广沟通,利用“互联网+”思维将数字基因注入品牌和产品。
二、完善第三方跨境电商支付系统,为促进双循环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保障。一是从政府的角度,建立我省跨境电商主体资格登记及支付机构结售汇市场准入制度,适时出台山东省跨境电商及支付外汇管理办法等;大力支持和鼓励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跨境支付服务,扩大试点支付公司办理海外定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加大对跨境电子支付的监管力度,促进跨境支付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合法化、全球化。二是从企业角度,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支付结算等服务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应用信息安全技术,防范跨境电子商务支付风险,确保跨境电子支付系统的便捷高效、稳定可靠。
三、加快跨境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我省外贸出口运营效率。一是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特点和规律,完善国际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制定跨境物流配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促进我省跨境物流配送企业提质增效。二是完善在保税区、通关、检验检疫等与跨境物流配送相关环节的管理措施,促进我省物流快递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鼓励大型国际快递企业与电商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尝试实施多元化配送模式。三是延续优化税收等激励政策,支持合格的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在交易量较大的国家建立第三方仓储,支持各种中小跨国企业联合在目标国家建立专属海外联合仓库,并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将大量财力有限的跨国电商公司集聚,实现规模经济,加速物流通达“最后一公里”。
四、全方位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充分利用我省双招双引人才政策红利,广开门路、不拘一格招引跨境电商高端人才。二是充分利用我省高校资源聚集优势,加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内培外引强化跨境电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机制,高校可以将eBay、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国电子商务企业引入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创新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共同培养满足跨国业务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培强平台经济
助力消费扩容提质
致公党省委会(发言人:孙晓筠)
平台经济聚合了大量终端消费者,并通过数字“桥梁”实现精准匹配,已成为当前消费升级中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领域之一。202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聚力打造智慧医疗健康、数字文旅、智能体育等十大平台经济生态体系,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平台经济体系。但从发展实践看,作为新兴业态,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基础偏弱,平台经济尚存在与实体经济结合不够密切、线上线下协同服务能力不够高效、物流最后一公里不够通畅、发展环境不够优越等问题,建议:
一、推动“数”“实”融合,释放平台活力。平台经济通过以“数”促“实”,不仅有效拓展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新空间,而且能够更高效推动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对接,进而提升产品直达效率,激发购买需求。应顺应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趋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平台服务商为实体企业开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一揽子”数字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细分领域个性化需求,要着力引育专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放大平台赋能消费升级动能。同时,要优选数据体量大、运营及安全能力强的头部企业,组建数据经纪人队伍,“唤醒”沉睡的数据,释放数字“红利”。
二、深化“上”“下”协同,拓宽发展路径。适应人们购物消费新需求,加强对传统线下消费场景(例如商业步行街、特色商业街、夜经济街区等)的规划布局,推动传统消费业态集聚,同步开发线上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统一的生态消费新模式。支持和引导城市大型商超创新线下应用场景,推进智能导购、智能停车、自助收银、电子价签、智能支付、个性定制、虚拟试衣间等智能化、便捷化技术及其设施设备的平台化应用,提升消费者体验感,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大力发展基于线上平台服务的智慧超市、智慧商品、智慧餐厅等新业态,推动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消费跨界融合,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消费。
三、突出“点”“线”并举,补齐农村短板。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网购经济的繁荣,但农村因居住相对分散,快递网点设置成本偏高,在充分市场竞争环境下,快递公司设点动力不足,部分快递只配送到乡镇,无法实现“村村通”,物流“最后一公里”不畅抑制了农村网购消费平台的发展。建议强化对邮政、快递、交通、供销等领域分散物流资源的整合,推动乡镇共享共配中心建设,完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推动网络购物寄递“村村达”,打通农村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和现代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完善县域商业体系,织密农村智慧消费生态体系,激发农村消费新活力。
四、坚持“宽”“严”相济,厚植发展后劲。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平台经济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推动平台企业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及时将反映平台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纳入登记范围,简化来鲁平台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手续,推动平台经营主体证照“网上办”,切实降低平台企业运行成本。探索平台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开展平台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提高平台企业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开展放心消费电商、网店等选树活动,培育优质放心消费平台,为平台企业增质增信,提高人们对平台消费的信心。以更加优惠的人才招引政策,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领军型人才、管理团队、创新团队来鲁创办、开办平台型企业,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为平台经济积蓄发展新动能。
从“热辣滚烫”
到“长久火爆”
孙录宝
今年春节,山东乃至全国的旅游市场可谓“热辣滚烫”。全省接待国内游客、国内旅游收入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70.8%和42.2%。火爆的旅游市场让我们看到了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后劲,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旅游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是旅游已经从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有时一盘小吃,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传统文化习俗就能引来全国四面八方的客人,甚至使一座城市“火起来”,就像淄博烧烤、甘肃麻辣烫。二是旅游细分趋势愈加明显,高端品质游、“特种兵”游、文化研学游、乡村度假游等,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三是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的旅游产品更受青睐,比如东平的大宋不夜城、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都纷纷火爆出圈。
对标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游客的消费需求,我省旅游业还大有文章可做,主要体现在:供需矛盾仍存在,产品创新力度需加大,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供给不够精准;资源挖掘不足,尚需加力把好资源变为好“故事”、好项目、好产品;要素短板突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链条偏短、层次偏低,缺乏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内统外联不充分,旅游资源“串珠成链”速度还需加快,等等。只有正视问题、扬长避短,我省旅游业才能实现从“热辣滚烫”到“长久火爆”。为此,建议:
一是供需两端发力,创造消费热点。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既创新产品供给又创新消费需求,用“惊喜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期待,不断激活消费潜力。当前尤其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精准“画像”,聚焦自驾、度假、亲子、夜间、温泉、邮轮、海岛休闲等精品和特色线路,推出具有流量特质、独特卖点的单品和爆点,满足不同客群差异化、品质化需求。
二是推进产业融合,激活文化消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工业、体育、餐饮、展会、交通等联系,挖掘文化内涵和价值,延伸旅游场景与空间,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比如,抓住乡村全面振兴机遇,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游、康养游、度假游等,加大星空旅游、田野研学等新业态培育力度,丰富乡村“微度假”产品供给。再如,提升非遗活化利用水平,加强非遗特色小镇、特色街区建设,打造“跟着孔子游山东”“二十四节气之打开山东非遗”等。
三是补齐要素短板,提升体验消费。实施“乐宿山东”提升行动,加快招引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落地山东,培育帐篷、房车、集装箱、度假木屋、电竞酒店等新型住宿产品。加快完善“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功能,着力推动旅游重点区域智慧化建设,培育一批景区、博物馆、酒店智慧化建设示范点,完善客流监测、无感通行、线上展览、在线讲解等功能。深入实施“山东智造”文旅产业工程,培育开发一批线上体验产品,加快推进文旅元宇宙和沉浸式智慧文旅项目,为游客提供全新体验。
四是加强内统外联,精准对接消费。树立“全域景区”理念,探索全域旅游协作新模式,加强资源统筹,形成跨地域、跨时空、跨文化、长线路,内容丰富的大旅游格局。加大“引客入鲁”力度,通过共同开发旅游线路、门票优惠等措施,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共享旅游客源。精准做好长三角、大湾区、沿黄省份、东三省等主要客源地市场营销,加大与日韩、东南亚、俄罗斯等重点市场旅行商的渠道合作,组织赴东南亚、巴西、美国、俄罗斯等境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专项营销,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推动入境游市场加快恢复提升。
五是创优旅游环境,实现放心消费。抢抓国家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红利,推动景区消防安全、旅游交通安全、设施安全大提升,确保游客安全安心。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和服务于消费需求。更好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健全旅游投诉快速响应处置机制,持续打造一流市场环境。大力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细微化、亲情化,用心营造游客“真想来、不愿走、还要来”的良好消费环境。
促进电子产品创新发展
培育电子消费新增长极
民盟省委会(发言人:孟令军)
作为对日常生活高度渗透的行业,电子产品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电,从游戏平台到可穿戴设备,从人工智能到虚拟现实,新产品来势凶猛,消费者翘首以盼。我省家电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国内领先,培育了海尔、海信、歌尔等一批知名企业,推出了3D透视洗干护集成机、“射流匀风”空调、8K激光电视等一批高端产品,“新潮”消费、新场景消费持续涌现。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2%,高于全国近11个百分点。但也要看到,我省电子产品创新发展、消费能力提升还存在较大空间:家电产业生态尚需进一步完善,传统“大家电”销售额占比较高,“小家电”供给偏弱,且产业省内配套能力需尽快提升;现象级产品短缺;“三新”引领能力亟需增强,龙头家电企业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市场趋势等方面要迈出更大步伐。为此,建议:
一、培育发展高品质电子产品。一是打造现象级爆品。实施电子产品首台(套)提升工程,依托海尔、海信、歌尔等企业,围绕智能家电、智能娱乐终端、高性能视听系统等,打造细分领域产品冠军,全面拓展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二是推进创新产品研发。加快建设海尔智能家居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确保今年首批创建成功。支持电子产品龙头企业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在申报科技项目、创新平台、试点示范等方面,优先推荐并适当简化评选流程。三是构建产业标准体系。发挥海尔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家电等重点电子产品标准,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探索开展绿色、高端、碳足迹认证,以标准体系升级带动产品高端发展。
二、提升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水平。一是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围绕家电等重点产业链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云服务等多个环节,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升产品互联互通能力水平,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二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支持家电龙头企业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等行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共建示范项目,夯实产业基础。整合优势软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优势,采用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加快研发电子消费“流量软件”,提升人机交互便利性。三是完善省市、部门协同机制。成立省级电子产品高质量发展推进领导小组,推动省级统一部署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整合促消费、科技项目、招商引资等政策资源,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卡点。
三、打造电子产品新型消费场景。一是提升重要商区消费能级。塑造济南、青岛“国际范”“时尚潮”国际知名品牌首选地,推出一批消费电子产品的新场景、新业态,形成聚合消费、旅游、娱乐等功能的“网红”打卡地。二是加大消费电子新品推广力度。借鉴苹果库克、华为余承东、格力董明珠、小米雷军等“名人效应”模式,鼓励歌尔等龙头企业推出消费电子品牌“名人”,引领全国消费电子国货新潮。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消费品牌,开展品牌LOGO设计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推广打响山东消费电子产品统一品牌。三是发展首店经济和品牌经济。聚焦首发、首品、首秀、首展活动举办,以及首店、品牌总部设立等,支持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发展,形成一批高端智能电子产品首店、体验店和概念店,打造引领消费升级的新引擎。
激活社区小细胞
畅通经济大循环
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发言人:王玉亮)
社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消费是融合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社会交往等多元功能的属地型商业消费活动,具有市场需求刚性强、客户群体较稳定、市场化程度高、业态变化快、消费潜力大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社区消费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小社区,大消费”的经济生产新模式,对于推动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一居住功能为导向的社区布局普遍面临着服务空间不充足、设施配置不齐全、对接需求不精准、功能业态相对单一等困境,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消费潜力。
顺应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趋势,立足社区功能属性,持续优化社区商业布局,积极培育多元消费业态,不断激活社区商业的“神经末梢”,才能有效畅通经济大循环。为此,建议:
一、以更优的“服务”厚植社区消费根基。社区不仅是居民满足物质需求的重要载体,更是享受生活、满足精神需要的聚居地。高品质社区能够极大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议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推动商业与服务相融互促,打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精致的社区环境。立足服务惠民,发挥社区“两委”牵头作用,升级改造公共空间,引入托幼托育、培训教育、亲子娱乐、长者食堂、健康咨询、老年学堂、康养旅游等消费业态,打造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延长驻留时间,促进目标人群消费,提升消费便捷度。立足活力共享,借鉴浙江“未来社区”经验做法,丰富邻里交互空间,设立社区共享厨房、健身房、共享会议室、共享路演厅等多功能场所,为社区居民和青年创客提供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立足健康可持续,鼓励社区与商家采取“资源换服务”“场地换服务”等模式,深化商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鼓励通过社会企业筹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慈善信托募一点,设立社区发展基金,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切实增强社区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造血能力。
二、以更高的“品质”增添社区消费活力。目前中高端生活类消费供给仍然不足,如收纳整理、物品采买、清洁维护、宠物照料、育儿护理、老年陪护等,更是上亿家庭的刚需。建议进一步细分行业领域,增加上门服务类、柔性定制类优质供给。探索发展复合型消费业态,推动以零售、餐饮为主的传统业态向“书店+餐饮+零售”“酒店+儿童游乐+景区”等多功能、复合式供给转变。注重强化品质保障,完善生活类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建立服务认证认可制度,提升服务的规范化、流程化、合法化运营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家政”,加快打造公益性本土家政服务综合平台,强化对家政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建立“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动态监管体系,并依托平台大力发展上门保洁、上门做饭、上门维修、上门照护、上门收纳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实现“企业守则、从业者守信、雇主放心”。积极培育服务供给主体,鼓励、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发挥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响应快速的优势,与电商、物流配送、托管机构合作,提供养老托育、陪诊就医、代买代送等服务。
三、以更强的“智慧”加速社区消费升级。鼓励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商品、门店及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要配强硬件。按照“新建+旧改”“引领+普惠”原则,分类分级推进社区数字基建和数字运营建设,加快建设智能快递柜、智能充电桩、智能停车场、智慧货柜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鼓励零售企业、药店开设社区无人店、智慧店。要优化软件。积极发展社区O2O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有效识别、主动预测、精准对接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本地生活活跃度。借鉴头部企业闪电仓模式,加快推进菜市场(菜店)、大型商超全方位数转智改,成立线上零售版块,发展线下配送网络,满足消费者“下单即收货”的进阶需求。要拓展场景。依托AR、VR等前沿技术,融入文化创意、光影技术、IP等元素,打造智慧街区。开通街区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联合辖区商户、老字号协会、餐饮行业协会等单位举办直播带货、集中展销、社区团购,有效提升社区商业发展水平。
乘数字“东风”
跑出消费升级“加速度”
张洪溢
在北京,以5G、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为城市装上“智慧大脑”,数字孪生、智慧工厂、无人驾驶等智慧应用层出不穷;在福州,华为云赋能全国首个城市级数字消费新地标“福元宇宙”商业街区,让游客用手机就能领略蕴含其中的数字内容……当前,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已成为消费扩容提质的主阵地、主攻手。
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电商“三个十”计划,举办“好品山东商行天下”等促消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新型消费扩容增量。2023年,全年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663.1亿元,增长25.8%,拉动全省限上零售额增长3.5个百分点,为繁荣消费市场、促进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相比先进省市,数字技术的渗透率、赋能度仍需提升。为此,建议:
一、强化基础支撑,畅通信息直达大通道。据信通院预测,2020—2025年,我国5G商用将直接带动信息消费8.2万亿元。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5G基站351万座,其中我省21.2万座,居全国第4位;北京、上海都将“万兆之城”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目标。工信部去年启动5G应用“扬帆之城”行动,我省应抢抓机遇,一是实施“信号满格”专项行动,持续推进5G、千兆光网规模部署。加快5G-A、F5G-A技术演进及应用创新,推进“万兆”网络建设和标杆应用先行先试,加速“万兆光网”能力布局,支撑打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二是加快推进5G向基层一线延伸,完善乡镇政府驻地、乡村集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关键点位的网络覆盖,提升各类农业生产区域网络覆盖水平,推动城乡同网同速,支撑新型消费向广大的农村市场有效覆盖。三是推进城市历史建筑、老旧小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升级,用“隐形光纤”解决老建筑室内无光纤分布问题,提高千兆宽带用户占比;运用“宏基站+室内CPE无线路由+隐形光纤”等组合覆盖方案,将数字基因植入历史建筑,让5G+AR的“赛博朋克”式逛街成为现实。
二、聚焦业态创新,拓展消费扩容新空间。新型消费契合了居民消费向发展型和品质型升级的趋势,基于数字基础的新业态、新场景,正日益成为消费升级的新增量、新动能。一是作好“拓”的文章,借助实施“山东消费促进年”的有利时机,充分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结合,创新运营“好品山东”消费平台,丰富融媒直播形式,推动“山东好品”热卖全国、遍布全球。二是下好“育”的功夫,坚持“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审慎监管”并举,总结推广德州齐河和烟台“所城里”经验,聚焦“品牌+新业态”,开发多元消费新载体,建设一批体量大、技术新、档次高的样板地标、核心商圈,推动商业、文化、旅游、健康等消费跨界融合。特别是,要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最新数字成果的快速渗透效应,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力争尽快“开花结果”。三是加快“转”的进度,突出线上线下融合式发展,加速医疗健康、托育、家装等传统领域消费“上线入网”,尽快在办公楼宇、商业街区、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布局建设智慧超市、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释放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对传统商贸的赋能效应。
三、着眼强化保障,增强新型消费获得感。针对新型消费领域接连出现的“燕窝”成“糖水”、“五花肉”变“糟头肉”等问题,应以严标准、强监管规范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用得舒心。一是监管力度再加强。针对新型消费自身特点,严格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容审核、用户注册、主播管理、举报受理等制度,支持平台对入驻商家进行信用等级认定,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打造高信任度新型消费平台。二是标准体系再完善。坚持以标准建设提升服务、引领消费,鼓励平台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制定支撑新型消费的服务标准,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主播连带负责等机制,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机制保护再提升。坚持以产权保护促进消费创新,探索数字资产确权规则,推动人物形象、音乐图片、文字作品等权益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有机整合,加强对数字内容风险研究,逐步形成法律、市场、代码架构和社会规范相结合的多元规制路径。
做强消费升级的
科技支撑
省工商联(发言人:张鲲)
重庆有一家诞生于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类金融公司叫做“马上消费”,主要提供线上小额金融消费服务。公司仅用9年时间,就入选中国服务业500强、重庆企业100强。“马上消费”何以成功?就在于他们虽然是消费类企业,但一开始就把技术创新作为生命线,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硬是建起1900多人的技术队伍,从零开始搭建起普惠金融智能技术系统,以更加完整的用户画像开展个性化服务,确保了产品设计、销售和售后的精准、安全、可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传统视角,科技更多地内嵌于生产制造,似乎与群众消费相离甚远。但历史上电灯、电话的发明,今天的“马上消费”的成功,以及我们身边海尔、海信的发展路径,都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一再证明了:科学创新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从来不是润物细无声的,而是离我们很近,影响很直接,是消费升级之源、美好生活之根,科技与消费的每一次碰撞都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生机活力。
基于科技创新对消费的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科技赋能产业集群行动,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为扩大消费层次和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受制于传统产业占比高和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传统理念,我省科技创新还面临“硬科技”含量不足、缺少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新型”产品、服务保障“支撑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力构建创新生态,夯实消费升级基础。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提升研发水平,提高技术服务能效,以0到1到100的接连突破,筑牢消费升级根基。牢牢牵住关键技术研发“牛鼻子”。完善联合攻关机制,推动重大专项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解决尖端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转移转化“承接力”。完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发挥山东科技大市场综合服务作用,打造辐射黄河流域、联动全国的“点—链—网”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提升基础支持“满意度”。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通过引进国家级机构、龙头企业自建共建等形式,搭建开放式专业化商业平台,开展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服务内容,支撑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需求。
二、持续提升制造水平,激发消费增长潜能。坚持以高质量的供给引领新需求为导向,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让更多国货潮品走出山东、走向世界。提升快速反应设计能力。推广曹县电商“马面裙”抢占市场经验,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人群精细化分类为基础,构建全链路信息化系统,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研发设计更多网红大单品。提高制造效能。立足我省制造能力强、供应链完备基础,引导链主企业牵头建立产业大脑,共创数智化产业链,带动链上企业共同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制造+”服务竞争力。依托烟台设计小镇、潍坊光电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对接大院大所,增强垂直整合能力,形成“创意研发+工程服务+信息服务”区域一体化服务体系,打造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三、技术赋能优化环境,厚植消费升级保障。依托新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提升安全、治理与服务水平,保障合法权益,营造持续稳定的消费环境。深化监管机制创新,完善新技术赋能新业态的容错试错制度与政策体系,健全跨部门信息互换共享机制,搭建一站式消费服务保障平台,及时回应处理投诉,提高服务效率。针对消费者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复杂的现实,深化先进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探索金融服务新方式,提升分析预测水平,精准筛查市场需求,创造更符合用户特征和场景的新产品。
各地政协链接
党派团体链接
各市政协链接
常用网站链接